/资讯中心/趋势研究/金融开放不可怕,决胜终在数字化

金融开放不可怕,决胜终在数字化

发布时间:2018-04-20 分类:趋势研究

2018年4月11日,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给出了金融行业开放的路线图,总共11项金融开放措施,6月末要完成其中6项的大部分,年底前推出另外5项措施。金融行业开放的口子突然加大,金融行业人士一下子都绷紧了神经,大脑运转加速,思考这一轮金融开放的影响、机会、挑战、对策。

数字化优势遇到金融开放

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是,从数字化到数据化,最终实现智能化。数字化主要实现业务流程、业务数据从线下到线上迁移,然后可以实现数据驱动业务,逐步积累在线数据,大量的数据加上算法,最终可以实现智能化。而国内基金公司所欠缺的,正是数字化这一阶段的积累。

表面上看,国内金融行业是做得很好,至少跟国内其它行业相比,金融行业电子化做得很早,IT投入很大,很多业务实现了电子化,数据都在线上了,但是问题在于,各个子系统的数据没有打通,必须将各个系统整合统一的有机整体,才能实现数据驱动。所以说,中国的基金公司跟美国同行有20年的差距。

光大证券宏观研究团队的一份报告认为,过去十多年里,中国银行业开放的程度不断上升,但外资银行并未大举进入中国,全球金融危机后,境外战略投资者纷纷撤退。外资银行“水土不服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网点少,这其中部分原因是外行开设网点的审批比中资银行更加严格,并且存在一定的地域限制。

新一轮金融业开放必然增强海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信心和决心。当前,移动钱包、移动支付等应用在中国大行其道,消费习惯已经养成,如果外资金融抓住数字化这一武器,也许可以克服网点不足的短板,在中国市场长驱直入。

科技助力金融 大有用武之地

金融行业具有四个大的发展趋势:一是融合与跨界扩展产品与服务是创新的源泉。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将从存贷款、银保基本投资品,跨界拓展到医疗、财务、房地产、保险、教育、旅游服务、社交平台、优惠券、票务、产品比较、再现购物等等。二是全方位数字渠道实现用户为王。纯数字用户未来增长很快,而中国银行业、保险业、证券业,很多都还没有完全数字化。三是利用新技术重新定义业务,提升竞争优势。以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机器人、区块链为例,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精准营销、个性化服务、提升效率;物联网基于情景服务、创新保险、资产管理;机器人可以做投资顾问、客户服务、提升效率;区块链可以实现数字资产、股权债权、贸易金融。四是安全合规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。

面对信息产业和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,金融创新将从FinTech发展到TechFin,通过业务转型、技术转型、部门转型、人员转型和合作转型五大举措,在支付、保险、存贷、融资、投资管理等创新场景实现技术与金融的结合。

无人银行是技术与金融结合的场景实例之一。最近,位于上海黄浦区九江路的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无人银行正式开业,引起很大轰动。以前有一种说法,无人银行最好不要上,否则很多柜员就没有工作了。现在,金融开放力度加大,国内银行已经无法顾及很多,因为国内的银行如果不作为,有可能让外资抢先。

数字化优先 探索区块链

人工智能对IT的两个根本需求就是数据和计算。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来实现,机器学习的前提是拥有大量的数据,也就是说,通过大量的数据来训练模型。然后利用训练好的算法模型进行分析推理,得出结果,这就是人工智能。

人工智能在金融业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场景。2017年,中国建设银行通过使用人工智能,每天进行200万次会话,节省人力6000人。交通银行通过使用人工智能,每月减少200万次通话,节省成本1400万元。

区块链技术用于企业级应用面临性能、扩展性、数据一致性、多链/多账本、智能合约移植性等方面的挑战。在数据一致性方面,会遇到两个节点广播不同的区块,从而不同节点接收到不同数据。用多链/多账本能够解决可扩展性问题,然而会导致互操作性和接口不一致的问题。在可移植性方面,不同语言开发的智能合约如何移植的问题需要解决。这些都是金融业采用区块链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,因此,目前不能对区链接技术抱有过高的期望。

所以从长期来看,中国的传统金融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刺激,提高了竞争力,因而对这一轮的金融业开放更有抵抗力。互联网金融是数字化的,它使得传统金融清晰地认识到,数字化应该给消费者一个什么样的体验。这样看来,也许外资金融带来的冲击,未必大过前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冲击。于是就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题目,金融开放不可怕,最终赢在数字化。